11月17日下午,分析中心黨支部在理科樓D203通過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圍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組織開展了理論學習交流會,共22位老師參與交流。
本次理論學習的主講人是滕續聰博士,他以毛澤東在張思德同志追悼會上作的著名演講《為人民服務》為例,闡釋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黨的思想領導中的重要作用。滕續聰帶領大家逐段學習了《為人民服務》這篇文章,并詳細闡述了其中蘊含的中國傳統哲學思想,例如儒家思想中對平民英雄的崇尚、對仁義道德的弘揚,墨家思想中對艱苦奮斗、服務人民的價值觀的追求,法家思想中對規章制度的推崇,道家思想中對精神境界的磨礪等。中國古往今來的仁人志士一直在思考精英與大眾的關系、天理與人欲的關系、生死觀與道德觀,由此積淀下來的這些傳統文化精髓,與馬克思主義是相生相成的,并且已經深深扎根于中國人民的心中。
另一方面,黨也深刻地認識到,民族文化必須隨著時代的發展而除舊更新。早在延安時期,黨就非常重視帶領人民改造和刷新傳統文化,使中華文化不斷發展進步,以適應中國革命事業的發展。比如,“生老病死”是中華文化中的大事,通過莊重的儀式,能寄托對逝者的哀思,凝聚和維系生者的共識和團結。然而在舊時代習俗中,農村的喪事總是要大操大辦,帶有很多舊風陋習,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于是,黨帶領人民群眾創造了“追悼會”這樣一個儀式,既能夠寄托哀思,凝聚人心和團結群眾,又不會過度耗費資源和精力,嚴重影響正常的生產生活,使儒家文化中的“慎終”理念煥發出新的生機。
由此可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黨的理論與思想建設中具有重要的價值。正如黨的二十大報告所提出的最新表述:“把馬克思主義思想精髓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華貫通起來、同人民群眾日用而不覺的共同價值觀念融通起來,不斷賦予科學理論鮮明的中國特色,不斷夯實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歷史基礎和群眾基礎,讓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牢牢扎根。”
最后,在滕續聰本次分享的基礎上,大家圍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展開進一步討論,一致認為,從日用而不覺的中華傳統文化中理解馬克思主義,是一個讓人有親切感的全新角度,有利于提高“四個自信”,更好地學習和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

交流會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