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聞公告

    News

    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分析化學本科教學交流會舉辦

    2022-10-18

    20221018日下午,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分析化學本科教學交流會在清華大學何添樓406會議室成功舉辦。清華大學教務處黃秀華老師,化學系教學辦主任王歆燕老師,北京大學分析化學教學團隊李娜、白玉、李美仙、趙美萍、黃巖誼、王歡、夏斌、朱志偉、張新祥和周穎琳老師,清華大學分析化學教學團隊李景虹、林金明、張四純、何彥、周群、梁瓊麟、瑕瑜、劉洋、張昊和胡昉昊老師共22人參會交流。清華大學化學系分析所副所長瑕瑜老師、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黨委副書記趙美萍老師主持交流會。老師們圍繞分析化學的教學歷史、課程設計和學科發展,學生的引導和培養等主題,結合自身教學實踐展開分享和討論。

    清華大學教務處黃秀華老師發言

    清華大學教務處黃秀華老師充分肯定了化學系對于教學的重視以及化學系在本科生基礎化學課程教學上的探索和取得的成果。黃老師表示教務處將從教務管理、政策制定等方面給予分析化學基礎課團隊大力支持。

    645CA

    清華大學李景虹院士致歡迎詞

    清華大學化學系分析所所長/分析中心主任李景虹院士線上參會。李老師首先對清華大學教務處、化學系教學辦和北京大學各位老師的到來表示歡迎,并邀請各位老師到分析中心參觀指導。李老師介紹了分析中心學科與儀器平臺融合發展的模式以及教學、科研和服務三位一體的特色。提出將科研成果用在教學上是重要的理念,要把前沿的科學研究與教學充分結合,引導并培養學生提出和解決科學問題的能力。

    48AE2

    清華大學林金明教授分享

    清華大學林金明教授作為分析化學基礎課程教學團隊帶頭人做了題為《分析化學》基礎課團隊基本情況介紹的分享。林老師首先介紹了清華大學分析化學學科自1926年作為專門方向建設以來的發展歷程,通過不斷的培養和吸引優秀的人才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始終保持--結合的穩定的教學團隊。結合《分析化學》課程輻射學科多、覆蓋面廣的特點,從課程設置、教學創新和教材建設三方面介紹了課程建設情況。在因材施教、立體分層和團隊教學等方面分享了經驗和體會。值得一提的是,團隊張新榮老師主講的《儀器分析》課程入選國家精品課程和北京市精品課程,張新榮老師本人也多次獲得包括“北京教學名師”在內的教學類榮譽。對于未來計劃,林老師表示正在探索教學新范式,嘗試將儀器分析實驗引入虛擬現實技術,將繼續加強團隊建設和教材更新工作。

    721C2

    北京大學李娜教授分享

    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分析所副所長李娜教授將北京大學化學和分析化學百余年來的歷史沿革與教學傳承娓娓道來,如數家珍般列舉了出版的教材和獲得的榮譽。李老師介紹了北京大學定量分析化學實驗和儀器分析實驗課程在小班授課、英文授課和探索性訓練方面的教學情況。結合多年的教學經驗,在課程構架、課程貫通和分層教學方面分享了自己的思考和體會。李老師特別提到了分析化學家R.W. Murray1994年的表述“Analytical chemistry is still what analytical chemists do”與各位老師共勉。最后,李老師邀請各位清華的老師到北大交流指導。

    C6B1

    北京大學張新祥教授分享

    北京大學張新祥教授結合多年的教學經驗和廣泛的調研,提出分析化學教學要把專業知識的課變成引導性的課,讓學生有選擇權,和更大的發展空間。老師應該讓實驗變得更有趣,這樣才能把學生吸引到化學系,吸引到分析化學方向。學校要重視實驗課程,鼓勵更多的老師去設計實驗。

    D116

    清華大學劉洋副教授分享

    清華大學劉洋副教授做了題為《儀器分析H》課程建設的分享。介紹了這門課程作為化學專業本科生必修課的定位和目標,展示了教學內容和考核方式。分享了將前沿研究進展專題討論融入課程的思考。劉老師還介紹了《儀器分析實驗A》課程在基礎實驗之外,開展應用型更強復雜程度更高的綜合性實驗的探索。

    E4D2

    北京大學黃巖誼教授分享

    北京大學黃巖誼教授結合在元培學院授課的經驗和體會,以《通過實驗課程培養拔尖人才》為題生動地介紹了他在整合科學實驗方面的探索。分享了關于課前準備、課堂教授和實驗操作等方面的經驗。黃老師表示,要讓學生邊學邊做、邊做邊想、學以致用,放手去做才能刺激創新。黃老師在教學中強調閱讀和快速學習,強調概念和思維方法,給學生提供充分的材料、制定清晰的目標,激發學生的無限潛能。

    D970

    清華大學張四純教授分享

    清華大學張四純教授做了題為分析化學(生)教學體會的分享。張老師結合多年滿懷激情的實驗教學實踐,提出我們談到教學不應只看韓愈的《師說》還要看《馬說》,老師要懂得因材施教,分析化學的教學要引導學生用好儀器。以酸堿平衡理論和空心陰極燈發射譜線寬度為例,分享了如何培養學生的批判精神和知識的運用能力。張老師認為要加強分析方法發展史的教學,讓學生體會并認識到分析方法的發展規律,學習如何建立和驗證一種新的方法,感受科學家在進行科學研究中的精神。

    六位老師的分享引起了大家的共鳴,各位老師就強基計劃和書院改革新形勢下的課程建設、如何提高青年教師的影響力以及如何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潛能等方面進行了討論和交流。

    13422

    清華大學梁瓊麟教授總結

    清華大學化學系黨委書記梁瓊麟教授對本次交流共建活動進行了總結并表示,長期以來分析化學被當作工具,被認為學起來輕松甚至不重要,分析技術領域諾獎的得主也多是從事物理等研究的科學家,那么我們有多大的可能性去創造新原理的儀器?我們應該如何引導學生?他認為,分析化學教學應該在理論和技能中間做一個銜接,幫助學生理解分析方法背后的原理,把工具關聯到物理和數學的基礎理論上。夯實基礎才能登高望遠,理論聯系實際才有突破創新。最后,梁老師對參會的各位老師表示感謝,希望兩校保持常來常往,開展更多領域更深入的交流。

    棠棣之情悠遠,共謀育人新篇。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分析化學本科教學交流會的舉辦,為分析化學理論和實驗課程教學的進一步探索提供了思路,推動了兩校分析化學學科和教學團隊的建設,助力完善高水平人才培養體系,開拓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高質量發展新局面。

    1F1B5

    與會老師合影



    上一篇:清華大學-新疆大學化學聯學共建系列活動 “博達化學論壇”舉辦
    下一篇:CSTM/FC98/TC02/SC02結構形貌創新方法分技術委員會秘書處落戶分析中心

    關閉

    推薦文章

    久久精品成人一区二区三区